I am still and wait in the silence

《呂赫若 小說全集》

                       《呂赫若 小說全集》
                      作者:呂赫若(以日文寫作)
              翻譯:林至潔

                     出版:聯合文學出版@1995

上次捧讀553頁的《靈山》後手腕超酸.現在再來本606頁的.一本比一本重.這次我學聰明了.看書時就把兩腿曲起來,用跤頭趺撐住書的本體.左手負責固定書面水平,右手負責翻頁.五體都派上用場就輕鬆一點.


對參與民初運動的那些菁英,我並沒有什麼fu.就像呂赫若(本名呂石堆, 1914~1951)這種出身地主或仕族家庭的.雖然參加過的社團都響噹噹「台灣民眾黨」「台灣新文學社」「台灣文學」「光明報」.不過,撥開激情的包裝,他就是立足於經濟沃土上的一朵百合花.生於地主家庭,兄弟倆人都能渡洋到日本讀書.不從法不從醫這類台灣仕族最期望子嗣用以光耀門楣的行業,是學聲樂演歌劇.這種自詡為知識份子,在一股卓然獨立的流行中投入左派運動,不盡然一定是如譯者寫的『他用理性分析為手法,人道關懷為發皇,寫出被欺凌、被壓迫被剝削人群的心聲.呂赫若迫不及待地想解開這些枷鎖,不惜棄筆,轉為激進的武裝行動者,為實現理想而犧牲生命.做為五O年代典型的理想主義知識份子.呂赫若的品格資質使得他的文學作品走入世界及作家之列』.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一時的拋頭顱灑熱血很勇敢,但一輩子不知道盡頭在哪裡的汗流滿面才更勇敢.

不過這書的副標太吸引人「台灣第一才子」,所以我還是借回來看,想了解了解.
這本書與靈山有個共同點.都在描述黎民在強權下的無奈痛苦悲哀.兩本連著看,印象深刻,正好做個比較.

兩書的格局差很多.靈山走大山大水路線,把悲傷拉高到種族與社會階級的層次.一個故事鋪陳五百多頁很強大.而呂赫若是用顯微鏡放大庶民的日常.每篇情節在幾十頁內就交代完.看完靈山,我有種孤立在山頂的寂然.看完呂赫若作品,就是兩肩一聳,嘆一聲歹命創治狼.譯者說,呂是跨越日本與中國統治的台灣第一才子.我在沒有讀過所有同時代作品的情況下,不敢貿然說他不是.但也很不想說他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