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am still and wait in the silence

《人魚沉睡的家》


               《人魚沉睡的家》
                作者:東野圭吾
                譯者:王蘊潔
                出版:皇冠文化@2017

在上周六看完這本書.很喜歡東野圭吾,所以立刻在FB推薦這本書.

先來說說東野圭吾.著作等身這成語用在他身上一點不誇張.光我這種不認真的粉絲就看過他幾十部作品.而且更厲害的是,他雖然擅長是推理,但也能寫出像《解憂雜貨店》這種非推理的大賣座.頻寬的驚人.就文筆、才華與用功程度,東野圭吾都是拔尖兒.

回來說這本書.也不是推理.是繞著一個因為溺水而應該被判定腦死的六歲小女孩,與不肯讓女兒接受腦死判定程序而藉由高科技(以2015完筆日期來看應該是虛構)創造出女兒繼續呼吸與成長現象的母親所說的三年故事.配角AB是等不到心臟捐贈而喪失愛女,且坦然接受女兒腦死判定並捐出器官的父母.配角C是與兩邊都有往來的家庭教師.

這本書中有很多醫學知識與理論,東野圭吾下了不少工夫.其中有個論點說到「腦死」這用詞常是讓家屬過不去的揪結『竹內基準並不是在定義人的死亡,而是決定了是否要提供器官捐贈的分界線.研究團隊的領導人竹內教授最重視的是不歸點(the point of no return)一旦成為這種狀態,復甦的可能性為零.所以,我認為不應該取名為腦死無法恢復或是臨終待命狀態更貼切』身為母親,我也很難接受明明還有心跳的孩子是」,但我聽得懂no return

全書走三條脈絡:
1.      不肯讓孩子接受腦死判定程序.所以當然無法為孩子決定捐贈器官的父母,該被譴責嗎?
2.    在孩子被判定腦死後立刻為孩子決定捐出器官的父母,就該配戴偉大的光環嗎?
3.    12的局外人,能說誰對誰錯嗎?
東野圭吾透過媽媽主角說出了結論『因為我沒有理由去說服這些人,那些人也不會來說服我.我覺得這世界的意見不需要統一,有時候甚至不要統一反而比較好.

但.我覺得這書結局有點可惜.還是取了個皆大歡喜.其實最具爆發力的應該是那個腦死但被創造生命跡象女孩與母親之間的關係.當然,理論上女兒已經腦死,是現今醫學還未知的領域.但反正這就是小說可以虛構,在這母親勇敢地為女兒捍衛(創造)生命跡象時,這女兒如果不領情、痛苦憎惡、甚至懷恨母親為她做的決定呢? 我自己當母親多年有個心得.天崩地裂我都可以忍受,但承受不了孩子的一絲怨懟.如果那樣,就不是這世界意見要不要統一這麼簡單的答案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