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吧! 一個人的旅行》
《Eat Pray Love》
作者:Elizabeth Gilbert
譯者:何佩樺
出版:馬可孛羅文化@2010
會借這本書呢,也是因為它被翻拍電影捧紅了.不過在書與電影之間,我還是會把時間花在書上.因為這種自我醞釀、發酵終至醇美的過程是很難演出來的.最後可能落得就是出一大堆外景(故事主軸分成在義大利享樂、在印度信仰、在印尼解放三大段),加添多元文化元素.弄得歐洲人看得很mysterious、亞洲人看得很vogue,美洲人看完立刻打包上路.
但書本身真的不錯看.Gilbert記者出身果然下筆非凡.無形抽象的自我認知的過程,能夠被她這樣說那樣說,400頁都不膩.當然譯者的功力也是上上.我喜歡讀這段她在印度道場內過的新年:
「…十一點半的時候,管弦樂奏出吟誦曲調的拍子,激發成純粹的喜悅.衣著華美,手環叮噹響的女子拍著手,整個身子隨著鼓聲起舞.鼓聲猛烈、優美、激動.隨著一分一秒過去,感覺就像我們同心協力把2004年拉向我們.就好似我們用音樂繫住它,拖過夜空.猶如一張巨大的漁網,網中裝滿我們未知的命運.確實是一張沉重的大網,載著一切生、死、悲劇、戰爭、愛情故事、發明、變動、苦難,專為每個人未來的一年而準備.我們持續誦唱、拖網、手拉手,一分又一秒,歌聲不斷,愈來愈近,分秒在午夜落下.我們盡己所能的吟唱.這最終的努力使我們終於將新年的網蓋在自己身上,覆蓋天空和我們自己.唯有神明知道這一年將由什麼組成.然而此時此刻,我們每個人都在此地…(p155)」.
充滿意象,我也跟著去印度過了個新年.
至於她的故事,是從她的婚姻崩壞開始.幾年幸福生活後,她在30歲時確認她不想生孩子.但這事在婚姻中不是單方說了算,所以她先生恨死了她.她擔下所有自私控訴的只想離婚.而那自以為不自私的人因為怨懟就怎麼不肯善罷干休(連續劇都這樣演不是嗎),所以打起離婚官司,用盡手段互相折磨.她的自我跟著崩壞.
我跟Gilbert的選擇不同.
她為了不生孩子而離婚,而我為了孩子堅守婚姻.雖然我們的選擇不同,但眼光都停留在這個女人身上:
「…我記得大約在那段時間,我去了紐約的一場派對.有一對夫妻,是一對成功的藝術家.剛生小孩.母親正慶祝新作品在畫廊開幕.我記得看著這個女人,這初為人母的女人,這位我的畫家朋友在招呼派對(在她的頂樓畫室).同時照顧她的初生兒,並討論她的專業工作.我這輩子沒見過看起來如此沒睡夠的人.我永遠忘不了午夜過後她站在廚房,雙手浸泡在堆滿碗盤的水槽,嘗試在派對過後收拾殘局.她的老公(做這則報導令我遺憾,我完全了解這不能代表所有的老公)在另一個房間,雙腳擱在咖啡桌上看電視.她最後問他能不能幫忙清理廚房時,他說『別理了,甜心.我們早上再收拾吧』.嬰兒又開始大哭.我朋友的乳汁從她的連身禮服漏出來.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參加這場派對的其他人帶著和我不同的印象離開.許多客人都會羨慕這位生了一個健康新生兒的美麗女子.她成功的藝術事業、嫁給了一個好男人、她漂亮的公寓、她的連身禮服.只要有一丁點機會,派對上有人會很願意和她易地而處.這名女子自己回顧這一夜—倘若她曾想起來的話—的時候,或許看作是她整個滿意的母親、婚姻、事業生涯當中,一個勞累卻完全值得的夜晚.然而對於我自己,我只能說,我在整場派對上因恐慌而顫抖.心想,倘若妳看不出這就是妳的將來,小莉,那麼妳真是頭腦有問題.別讓它發生…(p113)」
看完這段,我笑到眼淚都飆出來了.真的,能懂得就懂,不用多說.
雖然我跟Gilbert的選擇不同.但要走的路差不了太多.
我們做過類似的事.她去了一個小島,我選了山上的一個茶園工寮.
「…前所未曾有的恐懼,我甚至未帶任何書來讀.沒有任何事可以讓我分心.只有我和自己的心共處.即將在荒原上面對彼此 … 於是我獨自下了船.我在海邊租下一間茅舍 … 然後我閉上嘴,發誓直到內心發生變化前,不再開口.美儂島是我的絕對真理與和解審訊,我挑選了合適的地點,這再清楚不過.島非常小,很原始,有沙灘、碧海、棕櫚樹 … 這裡是我到過最安靜的地方.每天清晨,我在日出時分繞著島周行走.日落時分再走一次.其餘的時間,我只是坐著觀看,觀看自己的思考,觀看自己的感情 … 一段時間不講話,等於是嘗試除去言語的力量,不再讓自己被言語壓的透不過氣.讓自己擺脫令人窒息的咒語.我花了一陣子才真正沉默下來.即使停止說話,我發現自己仍低聲響著言語.我的五臟六腑和語言肌肉—腦袋、喉嚨、胸膛、頸後—在我停止出聲之後,餘音殘留,言語在我腦中迴響,就像幼稚園的幼兒們白天離開室內游泳池後,游泳池似乎仍迴盪著無止境的聲音與喊叫.這些語言脈動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消失而去.迴旋的聲音才得以平息…(p390)」
但我不如Gilbert勇敢,我不敢赤裸裸的面對我自己的寂靜,所以我總是帶著書,用別人的故事與聲音掩蓋我自己的聲音.
Gilbert最後走出來了
「…所有哀傷的想法與回憶隨之一一抬頭.站起身來自報姓名.我注視每一種想法,每一份哀傷.我對它們的存在表示認可,感覺到它們的劇痛進入我的心.然後我對哀傷說『沒事,我愛你,我接受你.現在進來我的心吧,都過去了』.我真的感覺到哀傷進入我的心.然後我說『接下來是哪位? 』下一個憂愁於是現身而出.我看著它,體驗它,祝福它,並邀請它也進入我的心.我如此處置曾經有過的每一種憂傷想法.回溯多年的記憶—直到一點東西也不剩.然後我對自己的心說『現在讓我看看你的憤怒』我生命中的每一段憤怒插曲都一一出現.介紹自己.每一個誤解,每一個背叛,每一個失落,每一個憤怒,我一一看見它們.對它們的存在表示認可.我徹底感受每一個憤怒,彷彿頭一遭發生.然後我說『現在進入我的心來吧,你可以在此歇息.現在安全了,都過去了.我愛你』.如此持續數小時.我在這些對立的感受之間搖來盪去.前一刻徹底體驗人心的憤怒,下一刻卻又在憤怒走進我的心門,躺下來舒服地蜷伏在兄弟身邊,停止爭鬥之時體驗到完全的冷靜.接著,最困難的部分到來了.『讓我看看你羞愧的事』我向我的心提出要求.天哪,隨後我看見這些令人懼怕的事.我卑賤的失敗、謊言、自私、忌妒、傲慢,一一展現出來.然而我並未逃避.『讓我看看你最糟的部分』當我把這些羞愧部分請入我的心,它們各個都在門口猶豫起來,說『不,你不要我進去吧…妳難道不明白我做了什麼?』我說『我真的要你,即使是你.真的,甚至連你也歡迎來到這裡.沒事了,你得到原諒,你是我的一部分.現在你可以歇息.都過去了』…
這段暫時的平靜只是一時.我知道我仍未完全解決.我的憤怒、我的哀傷以及我的羞愧,最後仍將悄悄回來,逃離我的心,再次占據我的腦袋.我知道自己必須持續再三對付這些想法.直到慢慢決心改變自身的整個生活. 我也明白這是個艱難、勞累的事情.然而在黑暗寂靜的海邊,我的心對我的腦子說『我愛你,我永不離開你.我會永遠照顧你』.這承諾從我的心浮上來.我張口攔截它,含在嘴裡,品嘗它.離開海邊,走回我暫住的小屋.我找來一本空白筆記本,翻開第一頁.這時我才開口說話,讓言語在空氣中自由,然後用鉛筆在紙頁上記下巨大的聲明『我愛你,我永不離開你.我會永遠照顧你』…(p392)」
Gilbert把無形的寫成有形.栩栩如生.
看完這本書,我有想過.如果讓我先看到答案:沒有小孩累贅也奮力掙脫婚姻(或者說是固有的社會公約),墜入瀕臨溺斃的狀態,最後在異國尋見一個將她捧在手掌心疼愛的男伴,之後過著在紐約文壇與沙灘戀人小屋兩地飛渡的日子.這樣的生命我選不選?
哈哈,我這糨糊腦袋還是不選.我已經接受我的憤怒、我的憂傷與我的羞愧.我還eat much、pray much、love much.而且我還要小孩.貪心不嫌多.哈哈.
最後.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Gilbert說的很對:
「生孩子的理由並非都相同,也不盡然都是無私的理由.不生孩子的理由並非都相同,也不盡然都是自私的理由 (p112)」
真的,這個世界要多一點寬容.
最後的最後.分享Gilbert一句話給所有努力過的人.
『永遠別忘記.很久以前,在一個沒有防備的時刻,你曾把自己看成朋友(p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