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am still and wait in the silence

《甘地與我Gandhi: A memoir》


《甘地與我Gandhi: A memoir
By William L. Shirer
左足文化出版@2012

從逛完沙烏地阿拉伯之後(http://hawpig.blogspot.com/2018/05/20180505.html),我就轉進印度,開始看《甘地與我》.這本不是太厚,334頁而已.只是每頁都爬滿小字,幾無圖照無偷空.加上內容牽涉一二戰的國際情勢與種族宗教問題,別說一晚讀兩遍了,我第一遍就花了三週,第二遍快一點也要兩週.弄得我這一個多月都在印度裡.

以前我從沒研究過印度.對於甘地,截至今日我也只有這334頁的認識,少到不能說什麼.所以今天有什麼讀後心得,應該都是針對作者,並非甘地與印度本身.



首先,就是針對作者的序言.
作者寫了一段話
能親眼觀察他的驚人成就,見到他卓然不群的偉大,良善的美德,高昂的情緒,幽默的個性,謙卑的態度,纖細敏銳的心思,完美無瑕的理想,筆墨難形的才華.那怕時間是那麼短暫,這是我這輩子最大的福氣了…(P.8)」.
這段問題在哪裡,問題就在他自己說的「時間是那麼短暫」裡.
作者是以他在27(1931)派駐印度採訪甘地的幾個月經歷,在事隔49(1980)
才出版的回憶錄做出這樣極致的推薦.可信度有多高我很懷疑.不過作者也沒太遮掩,很多地方都寫明是援引《邁向自由: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自傳》的內文.所以要是有機會直接看這位甘地左右手,後來又成為印度第一任總理的尼赫魯的說法,應該更貼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4%BE%E7%93%A6%E5%93%88%E6%8B%89%E5%B0%94%C2%B7%E5%B0%BC%E8%B5%AB%E9%B2%81

各種宗教的思維,多多少少都有點棄世的成分,有些不能與現實社會接軌的地方.而令我意外的是,據作者描述,甘地想以印度教精神立國是這麼徹底.
(這是作者發問)…你稱現代文明為惡魔的文明,而且你說印度教徒稱之為黑暗時代.此外,我記得你說,你認為理想國應該是沒有工廠、鐵路、陸軍、海軍,而且醫院、醫生、律師越少越好.現在是1930年代了.對於這件事你的想法改變了嗎?甘地險些失笑,說『我有改變想法嗎?一點也沒變.我認為現代西方文明是邪惡的.那些想法依然沒變』…(P42)
這個世界的一個輪子真的能與其他輪子朝相反的方向運轉嗎? 沒機會實證過.不知道算是可惜還是可喜.印度在獨立後就與甘地分道揚鑣.甘地沒有機會以全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國家來做以「沒有工廠、鐵路、陸軍、海軍,而且醫院、醫生、律師越少越好」建立一個強盛國家的實例.

據作者描述的,甘地所奉行的非暴力宗旨也有令人難以理解的地方.
二戰爆發時,英國與印度(當然也是由英國決定的)加入同盟國一起對抗軸心國.「待在位於暴風中心的柏林,讀著上述聲明和甘地在《年輕印度》上所寫的其他諸多文章時,我明顯發現,雖然他同情猶太人以及遭到希特勒威脅的西方民主國家,但他根本不了解納粹黨極權政體的本質.他根本不曉得納粹黨會以多麼殘忍的手段,摧毀他認為會阻礙他統治世界的障礙.甘地不只是「建議」猶太人身體力行「真理的力量」,還「建議」伊索比亞人「任由墨索里尼的軍隊屠殺」.在不列顛空戰期間,英國人為了生存奮戰,就在戰況最危急時,他更「建議」英國人讓希特勒「佔領他們的美麗島嶼,但不要讓希特勒佔據他們的心靈」…(P286)」 很難令人理解不是嗎?

印度獨立的阻礙之一是印度人自己.印度教徒、回教徒、錫克教徒、基督教徒、賤民們全力互相攻訐.其實這些不同信仰者很多都曾是同種同信仰.只是後來各自有原因而改變信仰.獨立前後,百年間互相屠殺、血流成河. 

這是真的,人性中最難解的恨往往不是對著外人.這在哪裡都一樣.為了各自的理由,有人無良的去挑撥,有人無知的被挑撥.桑心.




2018/10/11補充]
後來我看安東尼˙聖艾修伯里寫的《風沙星辰》(https://hawpig.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html)時.看到他有說一段關於甘地的想法.聽聽不同人的想法也很好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